淙城街道简介
【建置沿革】宋至道二年(996年),新宁县城落户淙城,淙城诞生;清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,淙城定名城厢乡;民国21年(1932年)12月,更名为城厢镇;1953年2月,改名为城关镇;1984年,复名为城厢镇;1992年12月,东门乡并入城厢镇,更名为新宁镇;2003年7月,明月坝乡并入新宁镇;2019年12月31日,淙城街道成立,淙城复名。
【基本情况】淙城街道位于东经107°50′,北纬31°4′,辖区面积32.35平方公里,辖13个社区、3个村,户籍人口83140人,常住人口111458人(2023年数据),办公驻地位于四川省开江县明月社区1组110号。紧邻南环线,东、北邻新宁镇,西、南邻普安镇。境内交通便捷,高铁过境并设站黄泥沟村,城市干道南北环线依次打通,“县域大环线”交通格局基本形成。
【环境资源】属东南浅丘、西北平坝地势,年平均气温16.7℃,年降雨量1259.2毫米,有水禽、绿色蔬菜、生态水果等农产品,已探明天然气、地下水、页岩气等矿产资源10多种,蓄水上亿立方米的川东第一大水库(宝石湖)与辖区内明月水库相通。
【经济状况】2024年,全街道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2元,同比增长5.1%,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0562元,同比增长7%,个体经济11789家,同比增长13.7%。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和创业环境,协同综合执法等部门开发6个流动摊贩“三定”微改革便民摊区(牛山寺、橄榄广场、复兴小学、五路口、西大街、新职中),鼓励发展夜市经营门店40余家、夜市摊位200余个,累计增加就业岗位200余个,吸纳就业160余人。
【民生发展】辖区共有脱贫户家庭288户868人,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类31户113人,2020年已全部实现脱贫。今年以来,低保、特困、高龄和孤儿养育津贴、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等惠及民生成效激增,民政资金覆盖困难群体580余人,开展临时救助145户,资金总计为191134元(其中民政局解决临时救助24户,资金71800元,街道办解决临时救助121户,资金119334元)。
【城市治理】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程,探索共建共治共享小区治理新途径,逐步规范现代小区管理服务,促进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不断提升;推出助老用餐服务,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方便、快捷、健康的餐饮服务,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用餐难题。抢抓成达万高铁过境开江并设站的重大机遇,加强高铁新区规划建设,全力打造高铁站周边商业配套、交通配套、服务配套、治安配套,多层次全方位推进产城融合,化“虹吸效应”为“聚集洼地”,让成达万高铁更好的服务开江城市发展。
【社会事业】辖区内有高中1所,初中1所,职中1所,特殊综合学校1所,小学5所,公立幼儿园7所,私立幼儿园19所,有电影院2个、图书馆2个、文化馆1个,新建成综合性专业体育馆1座。
【名胜古迹】
(一)明月湖:1955年始建,经半个世纪的打造,拥有水域面积1322亩,蓄水量多达700万立方米。被誉为“巴蜀绿色氧吧”。
(二)金马山:位于淙城向南800米。相传公元618年,李渊二子李世民(即后来的唐太宗)为荡平叛军,征战巴蜀,住宿新宁(开江)甘棠镇一夜。翌日清晨纵马驰骋南山,威临此悬崖峭壁,因此得名金马山。是集山水观光、户外运动、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旅游景区。
(三)牛山寺公园:牛山寺公园位于淙城西1.5公里,总面积77.68公顷,是城市东西走向生态廊道上的重要节点,承载着城市区与外围生态区自然过渡的作用,起着改善城市生态、实现健康城市生活的重要功能。
【土特名产】
开江羊肉格格:汉舞阳侯樊哙屯兵开江峨城山时所创,兴起于清朝乾隆年间,已有两千多年历史。2016年12月“开江羊肉格格传统手工技艺”被达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开江豆笋:源于清朝初年的“湖广填四川”时期,200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采用传统技艺制作,最大程度保留了大豆丰富的营养材质。
下一篇:任市镇简介